陈建强,1957年出生于广东蕉岭县, 1980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层古生物学专业,
1983年获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沉积学与古地理学、第四纪环境。近年来,主要从事层序地层以及晚奥陶世四射珊瑚的灭绝及其后复苏的研究。合著专著3部,主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60余篇。担任《古生物学报》编委,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0)、三等奖(1995),北京市高等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4),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04),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
主要学术贡献:
①在早古生代四射珊瑚分类、演化和生物古地理方面发表多篇论文,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珊瑚骨骼微细构造,
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内发表了第一篇应用电镜研究珊瑚骨骼微细构造的论文,与王鸿祯院士共同完成四射珊瑚修订分类方案,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②首次提出扬子区晚奥陶世四射珊瑚的大灭绝及其后的复苏与辐射型式,首次将生物新生型进一步分为土著-新生型(endemic-debutantes)、迁出-新生型(emigrant-debutantes)和迁入-新生型(immigrant-debutantes)3种类型。
③在建立中国扬子地台、华北地台和塔里木地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系统、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对比和海平面控制因素探讨方面起主要作用。
④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实践中,首次提出了沉积岩区填制“层序-组图”的新方法和应用范例。
⑤最早主编出版《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2004,北京: 地质出版社)。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0)、三等奖(1995),北京市高等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4),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04),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
超级工程 :能量之源煤炭露天开采
地下开采方法学-中南大学
重介块精煤智能采制样分析系统
直播回放:国家能源集团智能矿山建设简介...
坚守安全生产底线防范风险减少事故(燕赵安全大讲堂)...
唐山矿机电科2017年“7·29”机电事故警示教育...
延卫:能源坏境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智能煤矿建设现状与实践【中国矿业大学智能煤矿建设专...